視頻:美國:智庫學者談《查理周刊》遭襲事件  來源:中央電視臺
  中新網1月12日電 法國諷刺漫畫《查理周刊》雜誌社遭極端伊斯蘭恐怖分子襲擊,導致12人死亡。香港《明報》11日社論表示,即使《查理周刊》部分諷刺漫畫有冒犯其他宗教之處,但訴諸暴力逼人噤聲是絕對不能容忍的野蠻行為。法國、歐洲以至國際社會對狂徒血腥暴行義憤填膺,當然可以理解,但在譴責恐怖分子之餘,社會大眾也必須保持冷靜,勿墮極右政客渲染“恐回教”的陷阱,更不能重蹈“九一一”後美國的覆轍,讓當權者有機會借反恐之名,嚴重侵犯民權。
  文章摘編如下:
  在法國和歐洲,辛辣政治諷刺作品的傳統源遠流長,可上溯至18世紀法國大革命民眾對瑪麗皇后的嘲諷批判,《查理周刊》也繼承了這一傳統。不過,正如法國社會學者Jean-Marie Charon所言,雖然法國人酷愛諷刺創作,但同樣必須承認的事實是,“也許這並不是所有人的文化一部分”,起碼在很多法國回教徒眼中,《查理周刊》一些出位的諷刺回教漫畫,例如拿穆罕默德來開玩笑,的確有冒犯之嫌。
  例如在2006年丹麥“辱回”漫畫激起全球各地回教徒示威的風波,《查理周刊》不理法國多個溫和回教徒組織的反對抗議,刻意轉載刊印有關漫畫。時任法國總統發表聲明,強調“必須避免冒犯其他人的信仰”,“應以負責任的精神行使言論自由”,兩個法國回教徒組織更入稟控告《查理周刊》。
  然而,就算感到宗教信仰被《查理周刊》冒犯,也不代表可以採取暴力報複大開殺戒。中、美、俄、歐這次嚴辭譴責極端伊斯蘭分子血洗雜誌社,絕對合情合理。不過,部分法國傳媒乃至政客對今次慘案的反應,例如《世界報》將今次釀成12死的襲擊,與導致多達3000死的美國“九一一”恐襲相提並論,以及有法國猶太裔國會議員聲言“聖戰恐怖分子想全面摧毀法國基建”、“我們正與聖戰分子戰鬥”等,確實令人擔心會否太過被憤怒和仇恨沖昏頭腦。
  英國《衛報》上周五發表題為《襲擊查理周刊是罪行但非戰爭行為》的社評,指出法國出現一些聲稱“國家正處戰爭狀態”的聲音,情況令人關註。社評指出,若說舉世從美國前總統小布什身上汲取了什麼反恐教訓,那就是不要再犯下將“罪行與戰爭混淆的可怕錯誤,即使有關罪行是何等邪惡”,“在這艱難時刻,無論是法國還是整個歐洲,都必須保持冷靜”。
  另外,歐洲多國政府和軍情部門會否利用今次恐襲案件,趁機尋求大擴權力,侵犯民眾私隱,也是一個令人關註的問題。過去數天,無論是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,還是英國軍情五處首長帕克,都高談要“加強反恐”。歐盟委員會外長形容,建立一套“歐洲乘客姓名記錄系統”已是“刻不容緩”,因這套系統將有助於歐盟各成員國搜集、共享航班乘客資料,追蹤可疑人士的信息。不僅民權組織,就連歐洲議會和部分歐盟成員國,過去亦一直對此存在異議,認為侵犯私隱。
 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英國。雖然首相府承認英國未有受到恐襲直接威脅,但軍情五處首長帕克在《查理周刊》遇襲後高調警告,敘利亞極端伊斯蘭分子正計劃在西方造成“大規模死傷”,英國“很可能”遭到恐襲,軍情五處“可能無力制止”每一宗恐襲陰謀。他表示,面對恐怖分子對英國的威脅上升,情報部門“必須”有更多權力去監控電郵及通訊內容。
  帕克這番說話,有發動民眾支持擴大通訊監控規模之嫌。事實上,今次巴黎恐襲案的疑犯兄弟賽義德和謝里夫,過去曾因卷入聖戰活動受到法國警方監視,弟弟甚至坐過牢,美國官員也說,兩人均在美方觀察名單。兩人能夠施襲,問題不在於情報部門的監控網絡撒得不夠遠不夠廣,而是對有前科紀錄的可疑分子掉以輕心。
  2001年“九一一”恐襲後,小布什政府與共和黨國會利用民眾的恐懼情緒,急急通過《愛國者法案》等連串惡法,埋下日後虐囚劣行的惡果,併為大規模監控全球通訊侵犯私隱民權鋪路,遺禍至今。歐洲民眾必須銘記美國反恐過火的經驗教訓,勿失應有的分寸。  (原標題:明報:冷靜反恐忌煽動排外 勿效美擴監控侵民權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glubzzgnajp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